摘要:2013年《苏南现代化建设示范区规划》的出台,将苏南地区的发展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也为常州最重要的支柱产业——高端装备制造业明确了定位。以苏南现代化示范区建设目标为指向,通过对常州高端装备制造业的发展现状、竞争优势、制约因素进行系统的梳理和分析,进而从自主研发与营销服务创新、产业急剧升级、价值链竞争力提升、明确发展方向、与生产性服务业匹配融合、营造优质政策环境、加大政府服务力度等多个角度,提出常州高端装备制造业升级的路径与措施。
关键词:苏南现代化示范区,高端装备制造业,常州,升级路径
1 苏南现代化示范区建设背景下常州发展装备制造业的重要性
2013年《苏南现代化建设示范区规划》的出台,将苏南地区的发展升级为国家战略,也为常州的产业定位尤其是高端装备制造业的发展,明晰了定位,廓清了方向。按照规划精神,常州要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推动由一般制造为主向高端制造为主、产品竞争向品牌竞争转变,实现“苏南制造”向“苏南创造”跨越,打造有国际影响力的先进制造业中心。发挥科教资源丰富、产业基础较好的优势,大力发展高端装备制造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顺应国家产业发展的大好形势,对于优化常州的产业结构层次,加速常州装备制造业升级进程,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 常州地区高端装备制造业发展现状
高端装备制造业是常州市五大产业之一,也是全市工业经济中最重要的支柱,产业基础较为雄厚。2012年,全市装备制造业规模以上工业完成总产值3361亿元,年均递增约26%,占全市五大产业工业产值比总55.38%,占全市规模工业产值的37.21%,在国内同行业具有较高声誉。目前,已形成现代农业装备、输变电设备、工程机械和车辆、轨道交通设备、数控机床及基础装备等门类齐全、上下游配套的产业特色和优势,并且呈现规模不断扩大、机制不断创新、技术水平不断提高的发展态势,积累较多的工业资产、较高科技含量的研发能力、较为先进的技术装备,形成较为雄厚的高端装备制造业产业基础。
3 常州高端装备制造业的竞争优势
3.1 交通便利,区位优势显著 常州位于江苏南部,沪宁沿线中部,作为苏锡常都市圈中心城市之一,在长江三角洲经济发展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和作用,在空间联系与运输成本上具有明显的优势。作为传统的装备制造业强市,位邻上海、南京、苏州等城市也也使得常州更方便地与周边城市形成合理的产业分工,实现协同发展。
3.2 产业基础良好,优势产业鲜明 高端装备制造业作为常州最大的优势产业,在全市经济发展构成中地位显著,是名副其实的主导产业。经过多年的发展,现代农业装备、输变电设备、工程机械和车辆、轨道交通设备、数控机床及基础装备等行业在全省,甚至全国具有较强竞争优势。同时,在原有产业基础上,近年来依托科教城的优势和与中科院等科研院所共建的先进装备制造技术转化中心,有力地推动常州高端装备制造业调整结构,提升档次,占领制高点。
3.3 劳动者的技术、文化素质较高 常州深厚的文化底蕴、向来重视教育的传统,加上作为国内老牌工业城市长期以来的沉淀,蕴育了大量科技型、技能型人才。据统计,2010年常州市区各类专业技术人数占市区人口的比重达到10.34%,在江苏省名列第一。
3.4 具备高端装备制造业产业升级的核心要素 常州具备发展高端装备制造业产业升级的三大核心要素:劳动力、资本、技术创新和运用的能力。常州劳动力资源丰裕;通过大力的招商引资与多年来民间资本的积累为常州高端装备制造业发展提供了较为雄厚的资本保障;近年来政府积极地引导,配合企业不懈的努力使技术创新与运用能力逐渐成为了常州潜在的竞争力要素。
此外,常州装备制造业还具有企业创新氛围良好、产业布局合理、投资环境不断改善等竞争优势。
4 常州高端装备制造业发展中的制约因素
4.1 产业与资源集聚度有待进一步提升 各区各县各自为政,在决策体制上,部门间缺乏有效的协调与沟通,难以形成合理高效的协作与分工;在管理上,责任与决策不对等,与事、权相一致的追责制度尚未建立;在资源上区域、部门间缺乏统一规划;在正常导向上,产业、投资、贸易、消费等政策间缺乏有效的配合与衔接,甚至让企业感觉无所适从。
4.2 对高端装备制造业的发展思路不够清晰 由于高端装备制造业属于战略性新兴产业,提出时间较短,社会上对其缺乏清晰的认识,对其如何发展看法有些片面:
①现在通常以产业名称来认定、区分高端装备制造业,而非基于产业价值链的分析,忽视了高端装备制造业与普通装备制造业,甚至传统制造业其实一种相互交错的关系。高端装备制造业中也可能存在其他制造业的环节,反之亦然。②政府重视高端装备制造业的投入,而对普通装备制造业、传统制造业的转型升级有所忽视。高端装备制造业相对于普通装备制造业的确技术含量更高、创新能力更强、经济效益更好、环境污染更低,但是纯粹的的“拿来主义”必然不是长久之计。政府引导其吸收新技术、新工艺、新的管理方法,其也可能升级为高端装备制造业。同时其具有原有基础,可能在服务功能、配合本地产业经济发展等方面更具优势。
4.3 生产性服务业体系发育不成熟 目前,生产性服务业已经占到国际化大都市服务业产出的70%以上,而常州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还不到服务业增加值的50%。大量的生产性服务尚存在于制造业价值链中,未能进行有效的社会化。高端装备制造业在价值链上尚未形成专业化聚焦,生产性服务体系急需进一步培育。创新的社会服务体系无法满足企业开展技术创新的需要。虽然常州近年来加大了在创新社会服务平台上的投入,但是在实际应用中效果差强人意,大部分企业不会积极运用。
4.4 高端装备制造企业创新动力、能力有待强化 企业应该是高端装备制造业中创新的主体,政府应该为企业创新提供支持与服务。但在现实中仍存在如下问题:
①对创新主体的认识存在误区。很多企业仍认为高校、科研院所才是创新的主体,漠视、忽略甚至排斥自身或其他主体的创新意识与行为。②企业创新动力、能力不足。除少数大型企业具有较强的研发能力与较大的科研投入外,其他大多数企业研发能力仍然薄弱。虽然创新对企业意义重大,但是研发与技术创新属于长期投资,风险大、短期看不到效益,导致企业在创新面前犹豫不绝。
4.5 创新成果难以产业化 创新与研发室企业与社会发展的源泉。常州高端装备制造业缺乏强有力的技术革新与系统集成能力,核心技术创新与产业链主导能力还相对薄弱。在创新成果的应用上,缺乏专业机构的有效引导,难以将其转化成生产力。科技服务机构发育尚不健全。高校、科研机构技术转移机制有待完善。科技中介机构市场意识、服务意识、竞争意思尚显薄弱,对业务主体、发展方向等问题缺乏明确认识,科技中介功能未能有效发挥。
4.6 产业链尚不完整,供应链协调度有待提高 常州高端装备制造业集聚化水平有待进一步增强。尽管常州目前已经形成了轨道交通、输变电设备等一系列高端装备制造业产业链,但是能主导产业链走向的链主企业还比较稀少,核心技术、市场掌控能力偏弱,一旦劳动力、土地等成本上升,容易造成产业大规模迁移。常州尚需完善产业链经济,加强供应链主导地位,提高产业集聚化水平。
4.7 “低碳时代”产业生态环境的制约 常州地域狭小,随着城市的发展,土地资源日益稀缺,高端装备制造业发展空间受到约束。同时,常州的产业发展尚未完全摆脱“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对于解决复杂、系统的环境问题缺乏经验。“节能减排”也只是关注企业生产工艺中的污染,对生产过程的衔接关注度不够。迎接“低碳时代”,优化产业生态,对高端装备制造业,需要整体性的规划与大规模的投入。
5 苏南现代化示范区建设背景下常州高端装备制造业升级路径
5.1 通过自主研发和营销服务创新,向价值链“两端”转移 要想实现产业升级,获得高利润,常州高端装备制造业必须要迈向“微笑曲线”的两端。
①向价值链左端转移的路径核心是技术和研发能力的提升,走高技术增值路径。这里的技术不止包括专利、新流程等“硬技术”,也包括技术标准、管理方法等“软技术”。政府为企业营造适合创新的环境与氛围,培育、引导企业主动创新,实现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②向价值链右端转移的路径核心是品牌与营销网络控制战略路径。这两个路径需要企业足够强大,拥有非凡的创意水平与营销网络的企业可以调动、利用世界上先进的生产技术、研发能力为自己的产品与服务应用,从而获取增值利润,实现产业升级。
5.2 促进高端装备制造业产业级能向高层级发展,实现产业集聚升级 常州高端装备制造业可以通过技术引领,打造自主品牌,开发自主知识产权;用过装备引领,集聚核心设备制造环节;通过价值链引领,融合科技研发、品牌打造、设备租赁、生产制造等多个价值链环节。在布局上实现高端装备制造业与空间布局与城市建设的良性互动与产业集聚升级,推动产业发展与环境优化的和谐调控。
5.3 从单纯强调提高产品、产业竞争力向主导价值链竞争力转变 提升产业竞争力,培育支柱产业,一直是苏南现代化示范区建设背景下常州高端装备制造业升级的重要目标。随着常州城市功能的逐步完善,需要具备主导作用和强大控制力的高端装备制造业体系。所以,高端装备制造业的发展不仅是单纯的提高产品、产业的竞争力,还需要形成具有行业、价值链主导能力的企业。
5.4 聚焦重点产业发展,明确产业发展方向 发展输变电设备、轨道交通设备等五大支柱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发挥规模经济与产业集聚效应,稳步提升产业竞争力。在高端装备制造业创新方面,建设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用”相结合的创新体系,加快先进技术提升产业能级,聚焦国家产业发展政策,构建共性技术研发、服务平台。
5.5 促进生产性服务业发,提升其与高端装备制造业协调发展与匹配融合 顺应“制造业服务化”的趋势,依托研发设计、融资、物流、商务、租赁、技术支持等相关生产性服务业为高端装备制造业服务。鼓励本地企业在全国范围内配置制造资源,将制造总部、研发总部、管理中心本地化;吸引优质外地企业总部入驻常州;以资源和金融集聚为突破点,大力拓展金融服务业,为高端装备制造业提供金融支持,降低产业链风险。
5.6 完善高端装备制造业产业政策,营造优质政策环境 通过产业要素聚焦政策,将土地、人才、财政、技术等产业要素向高端装备制造业集聚;通过产业环境优化政策,营造有利于高端装备制造业发展的政策环境;通过引导援助性政策,优化产业结构;通过区、县引导政策,完善产业布局。
5.7 整合政府资源,加大政府服务产业力度 调整政府机构,整合政府资源,设立由市委市政府分管领导牵头,各相关部门主要负责人参加的高端装备制造业领导小组,打破条块分割,提高资源利用率,加大对高端装备制造业的扶持力度。同时通过多种经济、法律手段,注重政府的服务、调解、监管等职能的发挥,为高端装备制造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
5.8 加强知识产权、标准支撑体系建设,构建优质软环境 ①加强知识产权体系建设。加强装备制造业知识产权保护意识。扶持自主知识产权的装备制造业产品和技术,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装备制造业成果转化和产业化项目给予政策的支持。加强重大发明专利、商标等知识产权的申请、注册和保护,鼓励国内企业申请国外专利。健全知识产权保护相关法律法规,制定适合装备制造业发展的知识产权政策。②加强技术标准体系建设。加强装备制造业技术标准研究和应用服务。鼓励装备制造业企业参与标准研究和制定,帮助企业提高对于技术标准重要性的认识,通过参与标准研究和制定来提高装备制造业产品技术和产品的竞争力。
参考文献:
[1] 李金霞,我国装备制造业产业安全综合评价研究[D].安徽财经大学,2014,7.
[2] 吕佳,长三角地区高端装备制造业国际竞争力研究[D].浙江工业大学,2012,7.
[3] 常州市统计局.2013年常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R].2014,2.
项目来源:本论文为2014年度“江苏省社科应用研究精品工程”课题《苏南现代化示范区建设背景下常州高端装备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协同发展研究》(14SWC-132);2014年度江苏省科技厅软课题《江苏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市场环境建设研究——以常州高端装备制造业为例》(BR2014013)阶段性研究成果;江苏省“2014年度高校‘青蓝工程’优秀青年骨干教师基金”资助。
作者: 刘伯超 郝超 来源: 《价值工程》2015年第04期
可以QQ联系我们:896161733;也可以电话:18121118831
提供商业计划书、投资计划书咨询、撰写和指导
服务企业、政府和投资者,提供各个产业可行性研究报告撰写和咨询服务
为企业提供物流园区规划咨询,包括市场调研、可行性、总体战略和运营规划等等
商业计划书是一份全方位的项目计划,它从企业内部的人员、制度、管理以及企业的产品、营销、市场等各个方面对即将展开的商业项目进行可行性分析(包含论文PPT)。